考点1.泥浆护壁法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流程
场地平整→桩位放线→开挖浆池、浆沟→护筒埋设→钻机就位、孔位校正→成孔、泥浆循环、废浆、泥渣→次清孔→质量验收→下钢筋笼和钢导管→第二次清孔→浇筑水下混凝土→成桩。
考点2.基坑监测的委托及实施
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等认可后方可实施。
考点3.模板及支架设计的主要原则及内容
1.设计的主要原则: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
2.模板及支架设计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1)模板及支架的选型及构造设计。
(2)模板及支架上的荷载及其效应计算。
(3)模板及支架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抗倾覆)验算。
(4)绘制模板及支架施工图。
考点4.模板的起拱
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应为跨度的1/1000〜3/1000。
考点5.模板拆除
1.模板拆除时,拆模的顺序和方法应按模板的设计规定进行。当设计无规定时,可采取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的顺序,并应从上而下进行拆除。
2.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方可拆除底模及支架。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必须符合规范规定。
底模拆除时的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3.当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时,方可拆除侧模。
4.快拆支架体系的支架立杆间距不应大于2m。拆模时,应保留立杆并顶托支承楼板,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可取构件跨度为2m。
5.对于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侧模宜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底模支架不应在结构构件建立预应力前拆除。
6.拆模之前必须要办理拆模申请手续,在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记录达到规定要求时,技术负责人方可批准拆模。
考点6.钢筋代换
钢筋代换时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并办理相应设计变更文件。代换后钢筋的间距、锚固长度、小钢筋直径、数量等构造要求和受力、变形情况均应符合相应规范要求。
考点7.钢筋连接的方式
方法:焊接、机械连接和绑扎连接三种。
1.焊接:
电渣压力焊适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竖向或斜向钢筋的连接。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纵向钢筋不宜采用焊接接头。
2.机械连接:
目前常见、采用多的方式是钢筋剥肋滚压直螺纹。通常用HRB335、HRB400、RRB400;适用的钢筋直径范围通常为16—50mm。
3.绑扎连接:
当受拉钢筋直径大于25mm、受压钢筋直径大于28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如桁架和拱架的拉杆等)的纵向受力钢筋和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结构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均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考点8.施工缝留置的规定
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并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1)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2)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中 1/3 范围内;
(3)柱、墙水平施工缝可留设在基础、楼层结构顶面,柱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100mm,墙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300mm;
(4)柱墙水平施工缝可留设在楼层结构底面,施工缝与结构下表面的距离宜为0~50mm ;当板下有梁托时,可留设在在梁托下部0~20mm;
(5)墙的垂直施工缝宜设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 1/3 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6)楼梯梯段施工缝宜设置在梯段板跨度端部的1/3范围内;
(7)高度较大的柱、墙、梁以及厚度较大的基础可根据施工需要在其中部留设水平施工缝;必要时,可对配筋进行调整,并应征得设计单位认可;
(8)特殊结构部位留设水平施工缝或垂直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考点9.后浇带的设置和处理
后浇带通常根据设计要求留设,并保留一段时间(若设计无要求,则至少保留14d并经设计确认)后再浇筑,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应采取钢筋防锈或阻锈等保护措施。
填充后浇带,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并保持至少14d的湿润养护。后浇带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处理。
后浇带防水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考点10.各类混凝土的养护时间
1.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应少于7d;
2.采用缓凝型外加剂、大掺量矿物掺合料配置的混凝土,抗渗混凝土、强度等级C60及以上的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
3.防水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
4.有防水要求的后浇带养护时间不应少于2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