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
NATIONAL HOTLINE
0531-87316888
: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2022冬奥开幕!各赛区建筑锦集 (超全)

发布时间 2022-02-16     发布人:     浏览次数:1546

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于今天正式启幕,北京、张家口同为主办城市,分为张家口赛区、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其中,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导了张家口赛区整体及全部场馆和北京赛区首钢场馆的规划及建筑设计工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导了延庆赛区的规划及场馆设计工作。


图片

 赛区分布图 ©THAD

在6年左右的建设周期中,中国建筑师拥有创作的主动权,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将建筑策划方法与建筑设计紧密融合,在“总体规划 – 控制性详细规划 – 城市设计 – 建筑设计 – 设备系统设计”之外,提出“全尺度空间干预” 框架,完成了可持续性冬奥的中国实践。可持续性设计贯穿到全部建成空间体系,从整体规划格局到个体场馆建筑。首先规划上,2022年冬奥会进行一次大胆的突破,在北京冰上赛区基础上,设置张家口和延庆两个雪上赛区,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冬奥会三赛区体系,为自然环境和村镇带来旅游产业、滑雪产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投资、教育、文化、就业结构的大幅升级,将优质资源向山区流动,改善一个地区的生活水平。在设计方法上,消除了规划、建筑、室内、技术的设计边界,建筑师实现了责任制,从城市到个体尺度的连续空间干预。在每一个建筑单体上,面对复杂的山地和寒冷的气候,进行全专业、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设计,生成赛时赛后两套图纸,将体育竞赛设施向本地社区转化,推行主动式健康理念。





 张家口赛区 

by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点击这里查看张家口赛区及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总负责人张利的访谈

张家口赛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及其周边区域,规划占地约12.03k㎡,分为云顶滑雪公园、古杨树场馆群以及太子城冰雪小镇三个组团。为了控制生态影响,场馆采用组团式的规划布局策略,避免过度分散,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减小场馆建设和赛事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范围;另一方面,不同设施间交通时间的缩减有利于区域赛后的旅游资源整合。作为山地赛区,张家口承担着以冬奥会推动山地经济发展的使命,以现有崇礼滑雪场的吸引力为基础,着重打造国际的冰雪运动目的地。


图片

张家口赛区鸟瞰图 ©THAD


图片

张家口赛区功能分析 ©THAD


图片

 张家口赛区规划总平面 ©THAD

古杨树场馆群 

古杨树场馆群是历届冬奥会中为集中的雪上运动场馆群,集中了跳台滑雪中心、越野滑雪中心、冬季两项中心三个奥运场馆,以及张家口山地转播中心、冰玉环、技术官员酒店、山地运维中心、蓄水池、直升机停机坪等重要yong久配套设施,还有超过3万平方米的板房、篷房、集装箱、看台等临时设施。总体规划呈“环状”,空中环状步道“冰玉环”将跳台滑雪中心、冬季两项中心、越野滑雪中心等主要建筑连接,单体建筑面临“设计、标准不清、复杂环境、科研创新、统筹协调”等多方面的技术挑战。


图片

日出下的古杨树场馆群 ©THAD


图片

古杨树场馆区总平面 ©THAD 

冬季两项中心 


冬季两项中心,冬季两项是越野滑雪和射击结合的项目,运动员需要根据赛事要求滑行一段距离并举行一次射击,在少的时间内完成比赛,同时尽可能射中目标以避免被罚时间。场馆设计依照ding级赛事要求,以运动员为中心,规划紧凑、独立的流线,设置充足、高配备的辅助空间,满足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中运动员的需求。同时尽量增加观众视线可覆盖的范围,将比赛zui具激情的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提升了比赛的观赏性。技术楼的建筑造型干净利落、朴素大方,内部分隔墙采用可移动、可拆卸的轻质隔墙系统,方便赛后功能转化。

图片

 冬季两项中心 ©THAD


跳台滑雪中心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

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跳台剖面因与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如意”的S形曲线契合,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雪如意”,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工程量zui大、建设难度zui高。“雪如意”的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貌,拥有两条赛道,落差分别为136.2米和114.7米,与所在山谷的落差与形状都与比赛需求高度契合。区别于以往的国内外跳台设计,“雪如意”设立了位于运动员出发区上部的顶峰空间,运动员从跳台眺望,远处依稀可见明代长城遗迹,顶部“飞碟”式的实心空间中被挖开一处圆形空间,使顶峰形成了3900平米的环形场地。


图片

跳台滑雪中心 ©THAD

看台下为技术楼,北侧看台设观众席,设置了约6000余个座位。日后平整的赛场赛后可以做足球场使用,也可举行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演唱会和发布会。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可再生材料和环境友好工程技术,并及时对周边山体植被进行保护和恢复。

图片


图片

山下体育场用为足球场 ©THAD 

越野滑雪中心 

越野滑雪中心占地106.55公顷,yong久建筑面积5707平方米,临时设施面积17400平方米。主要建筑功能为越野滑雪场,包含越野滑雪赛道、竞赛管理中心、观众看台等功能。中心采用对自然环境小干预原则,尽量减少yong久建筑规模,整合赛时功能,用临时设施的方式解决奥运会赛时需求,赛后恢复自然生态,zui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越野赛道整合多条赛道于一体,尽量让大多数越野赛道都暴露在观众视野当中,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在奥运越野赛道的设计上独具一格。

图片

 越野滑雪中心 ©THAD

冰玉环
空中步道“冰玉环”,由来自瑞士前期团队提出的“奥林匹克巨环综合体”概念为起点,通过高架步道串联跳台滑雪中心、冬季两项中心、越野滑雪中心、山地转播中心和技术官员酒店等重点建筑,分为东西两个半环,西半环从地面架起,内环长1.9千米,宽15~24米,高7米,zui高爬升38米;冰玉环上为前院区,作为观众通道使用,地面为后院区,作为赛事运行保障工作区域使用;这是冬奥会历史上通过立体交通的方式区分前后院,集约利用土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东半环为登山步道,建成后长1.1千米,宽2~4米,zui高爬升115米。冰玉环与周边山体结合,环形高架步道形态设计呼应中国文化,冬季被白雪覆盖,自然地嵌入周边山体,形象地称为“冰玉环”。赛后冰玉环作为大众休闲健身场地面向公众开放,通过奥运环形跑、文化艺术展览等群众性活动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

图片

 冰玉环 ©THAD

山地转播中心&技术官员酒店 

技术官员酒店和山地转播中心,是古杨树组团的配套设施,分为A、B两栋,位于架空步道“冰玉环”的内侧山坡,与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隔山谷相望,是冬奥文化标识和山谷景观的ZUI佳体验空间。酒店顺应自然山势横向展开,各层轮廓与天然地形的等高线相契合,并依照星级酒店标准,进行内部空间和设施的细化,为赛后酒店的可持续运营提供空间品质支撑。山地转播中心则通过底层架空和大跨结构,抬高二三层的公共空间和演播室视点,形成连续的开放视野,以“雪如意”、“冰玉环”和群山作为电视转播间的背景。同时,设计通过对演播室窗户角度、玻璃折射率和反光系数等参数的控制,优化使用者视觉体验和赛时直播画面效果。

图片

 山地转播中心&技术官员酒店 ©THAD

云顶滑雪公园&山地新闻中心 

云顶滑雪公园场馆,是 7 个雪上竞赛场馆中唯 一利用现有滑雪场升级改造的场馆,场馆规划于狭长的山谷地带,海拔高度从入口区的 1617米 升至雪道顶端的 2105米,整体落差达 488米,设置障碍追逐、平行大回转、坡面障碍技巧、U型场地技巧、空中技巧和雪上技巧6条赛道 ,以及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云顶场馆配套功能空间有 87% 通过临时设施提供,总临建面积达 2.6 万平方米。场馆内使用的绝大部分装配式临建,以灵活装卸的集装箱式房为主、帐篷和其他结构为辅。在外部材料和色彩的设计中,为了避免常见的白色钢板饰面的强反光和冰冷感,选用了欧松板饰面和深色临建框架,材料反射率由 70% 以上降至 50% 以下,降低整体环境亮度。

图片

云顶滑雪公园&山地新闻中心 ©THAD


图片

 云顶滑雪公园&山地新闻中心总平面图 ©THAD

太子城冰雪小镇 

太子城冰雪小镇组团的主要冬奥设施是奥运村、颁奖广场、制服与注册中心3个非竞赛场馆,这个组团没有竞赛场馆。为到访张家口赛区的运动员及贵宾提供餐饮、商业、会议、文化、住宿等全方位高品质配套服务。太子城冰雪小镇占地面积 2.89 平方公里,涵盖了太子城高铁站、张家口颁奖广场、张家口冬奥村与冬残奥村、景观湖、文创商街、会展酒店、国宾山庄、冰雪产业配套区、绿色农业生态示范区等开发建设内容。太子城冰雪小镇的详细规划方案呈明显的Y字型,蜿蜒在山谷中。

图片

 ▲太子城冰雪小镇 ©THAD

太子城遗址保护与利用项目 

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前身为公元12世纪金章宗的泰和宫。结合太子城金代皇家行宫遗址,张家口赛区规划设置长400米、宽350米的太子城金代遗址公园。俯瞰金代遗址太子城,能够看到清晰的遗址的结构以及辽金捺钵制度的前宫后账布局。遗址公园总体设计保持太子城与周边山水环境对位关系,突出太子城遗址的方城结构及双重城垣的城池格局,强调南北中轴线及中轴线重要院落建筑分布关系。

图片

遗址公园 ©THAD

设计语言突出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四时捺钵”与“冬奥泰和”两大主题。“四时捺钵”强调遗址公园的四季变化,“冬奥泰和”特别注重冬季观赏、使用需求,总体景观环境要体现辽金时期“贞刚浑厚、质朴粗犷”的审美情趣,园区的设计语言沿袭这种醇直粗豪、简雅有力的风格。同时,营造宏大开阔的遗址氛围,并以横向舒展的设计形式与连绵起伏的山地融为一体。

图片

 横向舒展的设计形式 ©THAD

张家口冬奥村与冬残奥村 

张家口冬奥村与冬残奥村位于太子城冰雪小镇内,占地19.76公顷。赛时,冬奥居住区共有31栋房屋,分为10个组团。居住区内设置运动员餐厅、诊所、反兴奋剂中心、健身中心、宗教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居民中心、代表团团长大厅、NOC/NPC服务中心、安保指挥中心等。

图片

 ▲张家口冬奥村与冬残奥村 ©THAD

颁奖广场


张家口颁奖广场位于位于太子城冰雪小镇高铁站东侧广场,占地约2公顷,可容纳3000人集会。区别于夏奥会,冬奥会的颁奖活动会统一集中于颁奖广场举行,颁奖前举办文艺演出活动,为冬奥会带来欢乐的文化氛围。


 北京赛区 

by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首钢滑雪大跳台
首钢滑雪大跳台“飞天”,是单板大跳台运动(Big Air)在全球的di一座yong久跳台,也是冬奥历史上di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跳台造型设计的灵感来自跳台竞赛剖面曲线与敦煌“飞天”飘带形象的契合。跳台的钢结构设计还预留了未来竞赛剖面变化的可能性。项目通过单板大跳台这项青年人气极高的运动创造新的城市活力点,已经受到包括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和国际雪联秘书长莎拉在内的充分肯定。巴赫称其为“对国际奥委会’20+20议程’的理想诠释”。

图片

大跳台 ©THAD



首钢滑雪大跳台及群明湖周边,聚焦于光与“飞天飘带”的契合,以灯具照亮腔体内结构,飘带亮度与高度成正比例线性关系,呈现飘带轻柔、飘动、飞升的动势。飘带的色彩感觉由两层颜色构成:腔体内白光从孔隙透出,成为高光;外部环境光照亮穿孔板外表面,成为底色。在近处仰视,随着眼部位置的移动,高光所形成的纹理图案随之不断变换,可以感受到穿孔板缓缓飘动。

图片

群明湖北岸亲水空间 ©THAD


图片

大跳台夜景局部 ©THAD



首钢滑雪大跳台及群明湖景观改造工程,改造前为工业循环水池,周边各类工业遗存林立,改造后腾出公共空间开放给大众使用。主要包括东北角示范性湿地区、开放绿地区,北侧观景平台、沉水栈道及喷泉矩阵,西侧喷泉广场,南侧大跳台周边景观等。



图片

 首钢滑雪大跳台总平面 ©THAD

 涞源训练科研基地 

by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涞源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 
项目位于保定涞源七山滑雪场北区。跳台选址的山体与HS140、HS106两条赛道契合,节约土石方,跳台群北侧的山脊能够阻挡冬季北侧来风。基地已建成HS20、40、75、106、140、滑雪大跳台6条赛道,其中HS106、HS140、滑雪大跳台这三条赛道,其长度、坡度、宽度、赛道旁的裁判塔、赛道上的仿真草皮,与2022年冬季奥运会与冬残奥会的跳台滑雪中心以及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完全一致,为运动员更好的适应冬奥赛道提供条件。赛道均由助滑道和着陆坡组成,其中助滑道和着陆坡均为冬夏两用,为运动员在夏季实现与冬季相似的训练条件。风洞实验室是世界上规模zui大、技术zui新的跳台训练风洞,可实现50米/秒的风速,为运动员提供针对空中飞行姿态的训练。涞源基地先后为14支集训队、近200名运动员提供备战训练保障。

图片

 涞源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 ©THAD



如上所述,2022年冬奥从赛区规划、场馆设计、基础设施建设、遗址保护等多方面践行可持续性创新的态度。总书记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改造、建设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突出绿色办奥理念,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确保人们既能尽享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让我们共同期待冬奥会的成功举办。


图片


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 ©THADby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延庆赛区 

by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导了延庆赛区的规划及场馆设计工作。延庆赛区面临场馆设计建设运行零经验、两个雪上竞赛场馆难度高、环境生态敏感等多项难题。在6年左右的建设周期中,设计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以场馆带规划、以设计带需求、以科研带工程”的工作模式,完成多个高难度的场馆设施设计,恢复赛区生态环境,成功落实“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核心理念,准备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到来和赛后的长期运营以及社会各界的体验和评价。

图片
▲自西南向东北俯瞰延庆赛区 © 孙海霆

延庆赛区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其核心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燕山山脉军都山以南的海坨山区域、小海坨南麓山谷地带,南临延庆盆地,邻近松山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赛区所在位置山高林密,风景秀丽,谷地幽深,地形复杂,建设用地狭促。

图片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各赛区位置示意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延庆赛区主要举办高山滑雪、雪车雪橇2个大项、21个小项的比赛,将产生21块冬奥会jin牌,约占冬奥会jin牌总数的1/5;产生30块冬残奥会jin牌,约占冬残奥会jin牌总数的3/8。延庆赛区用地面积799.13hm2, 其中建设用地面积76.55hm2, 总建筑面积26.9万m2。延庆赛区核心区将集中建设两个竞赛场馆—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橇中心和两个非竞赛场馆——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以及大量配套基础设施,是zui具挑战性的冬奥赛区。

图片
▲延庆赛区渲染图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重要遗产,延庆赛区功能定位围绕打造国际yi流的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橇中心和guo家级雪上训练基地,树立体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工程典范,以及建设北京区域性集山地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及冬奥主题公园为一体的服务空间展开。同时,延庆赛区面临四大挑战:1)场馆设计、建设、运行零经验,两个雪上竞赛场馆设计、建设高难度;2)高山、深谷、密林环境所带来的规划、建设、运行的极大挑战;3)环境、生态敏感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综合考量;4)冬奥会高标准的赛事要求、体育与文化的融合要求及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窗口建设要求。

图片
▲延庆赛区总图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延庆赛区总体规划设计围绕“山林场馆,生态冬奥”,亦即“山林掩映中的场馆群+绿色生态可持续冬奥”的理念展开——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赛道设计的联合创新,力图打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赛事场馆,zui大程度丰富运动员的参赛体验、提升观众的观赛感受;zui大限度减少工程建设对既有自然环境的扰动,使建筑景观与自然有机结合,在满足精彩奥运赛事要求的基础上,力图建设一个融于自然山林中的绿色冬奥赛区;同时注重奥运遗产的长期良性利用和运营,延续并保持延庆所拥有的独特的地质遗迹、历史人文和生态环境资源,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图片
▲延庆赛区整体立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经过2017~2021近四年的设计和建设,延庆赛区的规划、场馆及配套设施及“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理念已成功完成落地实施,准备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到来和赛后的长期运营以及社会各界的体验和评价。“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理念在延庆赛区的落实,是对冬奥会“绿色办奥”理念的体现,是对国际社会及《奥林匹克2020议程》可持续理念的体现,是中国生态发展理念的体现,也是强调自然与人工互成相生的中国文化理念的体现。

图片
▲俯瞰雪车雪橇中心 

 
“雪飞燕”——高山滑雪中心

高山滑雪项目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包括滑降、回转、大回转、超级大回转、全能及混合团体合计11个小项。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小海坨山南侧中高海拔区域,高程分布自1041m至2198m,赛道拥有近900m 落差,近 3km 坡面长度,创造山脊、山林、山槽、山湾、跳跃、峡谷等各种环境差异并存的赛道。

图片
▲延庆赛区高山滑雪中心全景 ©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服务于高山赛事的雪道系统和配套服务设施较为复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3条竞赛雪道、4条训练雪道、联系雪道、技术道路及一条利用施工道路改造而成的沿山谷滑行下山长达约4.5km的回村雪道,和高山集散广场 (含媒体转播区)、山顶出发区、竞速结束区、竞技结束区和中间平台等,以及配套的山体工程、索道系统、造雪系统、技术道路和车行道路系统。

图片
▲高山滑雪中心总平面图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高山滑雪中心用地面积432.4hm2,总建筑面积约4.32万m2。由南区冬奥村西侧的索道及高山摆渡大巴停车场出发,沿着曲折狭窄的山谷向东北方向行进约7.6km可抵达高山滑雪区域,各主要功能区以珠链式布局散落在狭长险峻的山谷中。位于小海坨山zui高点的山顶出发区 (含索道站),不仅作为竞速、竞技比赛与训练的zui高出发区,同时也将成为yong久性的高山旅游观光目的地,建筑形象犹如一只凌空于山顶的巨大风筝。中间平台既是一个重要的索道换乘中心,又提供了jue佳的高山竞速比赛拍摄点。

图片
▲从赛道出发区俯瞰竞速雪道、中间平台、竞技结束区 


(远景为雪车雪橇中心)  © 孙海霆



图片
▲山顶出发区鸟瞰 © 孟阳

高山滑雪场馆规划设计采用了“顺形势”关键技术——使赛道设计与现状地形zui大程度拟合:开挖土方工程量局部平衡、赛道土方量整体统筹调配、建设全过程设计跟踪调整、赛道与地形达到70% 坡度拟合度;高山滑雪的场馆设计重要特点是“弱介入”、“可逆式”、“装配化”——高山集散、媒体转播、各结束区等主要功能区,采取了依山就势,顺应地形等高线的板片式布局,由预制装配式结构架设成为不同高度的错落平台,形成的人工台地系统穿插叠落于山谷之中,弱化建筑形象,与山地环境相得益彰。

图片
▲竞技结束区建筑及设施布局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片
▲集散广场及竞速结束区建筑及设施布局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高山滑雪中心在冬奥赛后,除赛道、训练道外,回村雪道和技术道路将转换为总长度达15.3km的大众雪道;各功能区将转换为中国队训练基地及高山滑雪山地运动中心、攀岩活动中心、滑索活动中心、景观游廊、山地游客中心等。

图片
▲高山滑雪中心南侧远景 © 孙海霆
 

“雪游龙”——雪车雪橇中心

雪车雪橇项目是冬奥会中速度快的项目,被誉为冰雪运动中的F1方程式,包括雪车、钢架雪车和雪橇项目的比赛,分为男/女双人雪车、男子4人雪车、女子单人雪车、男/女单人钢架雪车、男/女单人雪橇、双人雪橇、雪橇团队接力赛等共计10个小项。




图片
▲由北向南俯瞰雪车雪橇中心 © 孙海霆

雪车雪橇中心位于延庆赛区南区中部的一块北高南低的山脊坡地,高程分布自896m至1017m,赛道垂直落差121m,赛道长度1975m,设置16个弯道 (其中第11弯道为回旋弯),zui高速度135km/h,zui大加速度4.9g,赛道设置5个出发区 (其中一个为大众体验使用),赛道制冷采用环保节能效果zui好的氨制冷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赛道、出发区、结束区、运行与后勤综合区、出发训练道(冰屋)及团队车库、制冷机房等。

图片
▲雪车雪橇中心轴测图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片
▲雪车雪橇中心总平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片
▲从冬奥村看蜿蜒的雪车雪橇中心 © 孙海霆

图片
▲从赛道的屋顶步道看向出发区1、2、3 © 孙海霆

图片
▲出发区1内景:赛道与观众看台 © 张玉婷

图片
▲出发区2外景 © 孙海霆

雪车雪橇中心用地面积约18.69hm2,建筑面积5.26万m2,其赛道是国际雪车联合会认证的亚洲第三条、世界第17条雪车雪橇赛道。观众经由延庆冬奥村南侧的安检广场,转而向西,沿着山谷中900m塘坝上的宽阔步道及连接步行桥,抵达赛道下方的隧道口,“凌水穿山”,进入观众主广场。

图片
▲螺旋弯北望出发区、结束区 © 张玉婷

图片
▲钢架雪车在螺旋弯赛道上飞驰 © 孙海霆

图片
▲从赛道檐下看运营区、观众广场及螺旋弯 © 张玉婷

图片
▲悬挑于赛道之上的运营综合区 © 刘紫骐

图片
▲结束区观众席 © 孙海霆

雪车雪橇中心由赛道形状和遮阳设计带来的独特建筑形态,宛如一条游龙飞腾于山脊之上,使其成为具有突出标志性特征的场馆。雪车雪橇场馆设计的重要特点是研发并应用了地形气候保护系统TWPS (Terrain Weather Protection System), 解决了“南坡变北坡”的设计难题,其设计理念、技术实施路径和遮阳系统的生成与设计、钢木组合结构、屋面系统等专项技术及成果都达到世界ling先水平。屋顶步道游廊设计使游客在观赛之余还可以沿长长的赛道回环攀升,登高望远,欣赏赛区美景。

图片
▲雪车雪橇中心西南方向鸟瞰 © 孙海霆

 
延庆冬奥村

延庆冬奥村位于延庆赛区南区中间河谷东部海坨山脚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台地上,高程分布自906m至972m,紧邻赛区安检广场和山下索道站,东西向高差约30m,南北向高差约66m,平均坡度约10%,自然山林遍布,场地中间有一处原小庄科村村落遗迹。

图片
▲从雪车雪橇中心眺望冬奥村雪景 © 张玉婷

建设内容包括居住区、国际区和运营区,为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1430床位 (不含另设的一个预留居住组团)。延庆冬奥村用地面积 11.2hm2,地上总建筑面积9.1万m2。运营区和国际区位于西侧地势较低的台地,居住区则位于东侧地势较高的台地,通过连续回环的车行道路及纵向开阖的人行步道组织在一起。

图片
▲从车橇隧道入口东望冬奥村 © 杨耀钧

延庆冬奥村的主要特色一是采用山地村落的分散式、半开放院落格局,建筑、广场自南向北顺地势叠落,逐渐消解地形高差,整个“冬奥山村”的层层坡顶、平台和庭院,对话周围山形水系;暖廊系统利用地下及地上室内连廊联通所有居住组团和公共空间,是适应全天候的室内无障碍通道;二是修缮后的小庄科村落遗址与绿化景观水系相结合,成为冬奥村独具特色的核心公共空间;三是通过测绘和现场考察,为场地内382棵树木编制档案,对现状树木按树径进行坐标定位并开展分类与保护工作,建筑组团和庭院的布置尽量避让现有树木,使得广场、步道和建筑分布掩映于山林地貌之中。

图片
延庆冬奥村轴测图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片
▲延庆冬奥村总平面图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片
▲运动员组团 © 孙海霆

图片
▲运动员组团间花园南望 © 张音玄

图片
▲树木掩映的运动员组团与远山 © 孙海霆

延庆冬奥村赛后将转换为具备大众雪道及相应配套设施的滑雪酒店及四季运营的山地休闲旅游度假酒店,分为两个不同标准和规模的星级酒店统一运营,可提供600余间标准间及套间客房,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为冰雪运动、山地活动爱好者及大众服务,促进冬季冰雪运动及四季旅游。

图片
▲从南侧北望冬奥村 © 孙海霆

图片
▲安检广场的保留树木 © 孙海霆

图片
▲冬奥村层叠的木瓦屋面 © 孙海霆
 

延庆山地新闻中心

延庆山地新闻中心位于赛区南区中部、雪车雪橇中心东南侧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山峰内,地形由北向南延伸,南北高差30m,沿台地走势依次展开,以中心的入口广场、门厅及休息厅为核心,向南北两翼延伸;包括门厅、咨询服务、快餐零售、后勤服务、新闻大厅、展示中心、多功能厅、休息区、办公区等功能空间,可为新闻媒体及赛区工作人员提供国际化、专业化的服务。

图片
▲山地新闻中心东北侧山体覆土 © 张音玄

建筑采用半覆土式设计,依据原有山地北高南低的走势,建筑北部掩藏于山体地貌之下 (仅外露出主要大空间的屋顶天窗),南端展露出层层退台,并形成景观步道和景观平台依次相连的山顶景观系统。建筑西侧设置半下沉式“大眼睛”形状的入口广场,通过门廊等人工界面整合重塑西侧的场地边界,并与周边山体形成自然衔接。

图片
▲延庆山地新闻中心总平面图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片
▲山地新闻中心屋顶景观 © 孙海霆

图片
▲山地新闻中心二层室外走廊 © 张音玄

山地新闻中心作为近零碳排放的特色示范建筑,其“节流”措施包括覆土建筑——利用种植屋面和被动式技术等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其“开源”措施包括结合大空间天窗设计的屋顶光伏一体化系统等。山地新闻中心赛后将转换为山地温泉水疗中心,并与临近的冬奥村滑雪度假酒店联动运营,使其成为大众休憩疗养的理想之所。

图片
▲山地新闻中心大厅 © 张音玄
 

西大庄科村

西大庄科村位于赛区西南部,紧邻雪车雪橇中心。在保持并延续原有的山村格局、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和提升,注入现代活力。全部村民妥善就地安置,赛时为冬奥服务,赛后转换入冰雪产业。开创和实践了冬奥模式下既有山村改造与大型赛事及赛后服务功能结合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共享办奥”的典范。

图片
▲从西大庄科村南侧眺望延庆赛区 © 刘紫骐

图片
▲从雪车雪橇中心西望西大庄科村 © 刘紫骐

图片
▲西大庄科村街景 © 刘紫骐
 

延庆赛区基础设施

建设综合管廊引入外部市政管线,包括造雪引水系统、生活供水系统、再生水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雨洪系统、电力系统、电信系统、热力系统等。

图片
▲外部西南人视 © 刘振

作为基础设施系统的节点建筑——一/ 二级造雪引水泵站、110kV变电站、900m及1050m水池塘坝、1290m蓄水池、输水泵站及管理用房、索道站、综合管理监控中心、天气雷达站、综合管廊监控中心、LNG站房、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站等,都分别进行了精心慎重的选址和设计,采用针对性的策略和设计方式,使其适宜于所在的不同山地环境,在完全满足功能工艺需求的基础上,增强其公共性和景观性,并力图从尺度、结构、形态、材料等方面探讨生产/工业/工艺与生活/管理/景观两种既有差异性又有关联性的建筑类型表达方式。

图片
▲延庆赛区基础设施布局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造雪引水泵站、两个110kV变电站、两个水池塘坝,作为“山林场馆,生态冬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种异化于城市空间的具有“山林”特色的基础设施建筑。

图片
▲造雪引水一级泵站及水厂- 生产院落檐下 © 孙海霆

图片


▲造雪引水一级泵站及水厂 - 监控中心露台向东俯瞰生活院落


© 孙海霆

图片
▲造雪引水二级泵站 - 西侧鸟瞰 © 孙海霆

图片
▲造雪引水二级泵站 - 西南半山人视 © 孙海霆

图片
▲造雪引水二级泵站 - 眺望赛区 © 孙海霆

图片
▲海坨110kV变电站 - 南向鸟瞰 

图片
▲海坨110kV变电站 - 东北沿道路人视 © 张广源

图片
▲中间平台(B1、B2索道中站,C索道下站) 

图片
▲污水处理站 

图片
▲玉渡110kV变电站 

图片
▲1050塘坝 

图片
▲3号生活泵房及PS200造雪泵房 


摘自《清华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