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装修中,zuida的成长是: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曾经因为工作原因,我走过了许多。自然而然的,我会想尝试不同风格的家:英伦、美式、地中海、日式极简……把那些曾经见识过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去粗取精地搬回来。
但有了孩子,家就变得不一样了。它不只需要美美的,更要考虑长久、实用,重新审视哪些地方是生活真正需要的。而国外的风格、理念,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生活,哪怕照着抄,住久了也会觉得别扭。如今再装修,我完全不会先被“选什么风格”困住,反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风格。这是实话,我们的生活方式、房屋情况,和国外本身就有很大区别。即使在国外生活惯了,咱的楼间距、层高、自然采光习惯等等,也和国外不一样。我不鼓励抄国外风格、理念,不是说找参考图不重要。相反,多看优质博主、杂志的家居美图,是提升审美、获取生活灵感的好办法。但咱得搞明白,自己要参考什么。打个比方,跟着卡戴珊和侃爷家火起来的“侘寂风”,、有质感。国内也有不少设计师,用微水泥、磐多魔、无踢脚线、隐形门,做了一些很吸睛的案例,在社交平台上晒一个红一个。但微水泥不耐磕碰,一磕一个坑;无踢脚线遇到拖把,一周就得脏;隐形门更是不敢想,孩子在家,成天担心夹到手……好看是好看,除非家有专职保姆伺候着,否则咱普通人还是别轻易跟风!还有近在社交平台流行起来的法式风格,有生活气息,又很优雅。但它的线条比例不好搭配,更适合层高在3米以上的高房子,大多数住宅hold不住。比如“侘寂风”常用的一体化与无接缝,会让房间看起来整体性更强,进而显。自家装修能借鉴的是:用哑光质感的乳胶漆,同色系搭配,少用跳跃的颜色;或是哑光地砖搭配同色美缝,减少接缝存在……既能方便打扫,又能兼顾颜值。很多国外的家居布置,都离不开抢眼的色彩搭配,这也未必适合我们。因为国外的房屋有高层高、大采光面的优势,搭配高饱和度的颜色,会更合适。但国内老房子、公寓房比较多,实际可用层高基本在2.6m左右。再加上开发商为了平均各户型的卖点,大多数的房屋采光有限。再用高饱和度、高明度的颜色,就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况且国外社交平台和杂志上呈现的家居风格,大多数有专业的设计师或是视觉编辑来做搭配,普通人很难照猫画虎。对于我们来说,大面积选用低饱和度的色彩做背景色会更为合适。喜欢的话,可以拿出半墙或是一小面墙来,用亮眼的颜色来做点缀,再搭配合适的灯光会更舒服。装修特别容易就房子谈房子,遵从刻板印象,刷墙、铺地、买家具……但我认为,装修一个家,不能忘了以人为本。像我们家,有了孩子以后,三代人住在一个房子,经过好几次调整,才总结出住着舒服的方案。如果你想短期不后悔,可以注意这4个方面:大部分人面对的居住问题是:面积有限,需求很多。因此装修别用喜欢什么风格限制住自己,而是要理清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家。你可以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先罗列一份「需求清单」来。这份清单不必一口气写完,形式也可以很自由。例如我曾经把小姑娘几岁到十几岁之间可能的需求列了个表但它需要包含一些基础信息,然后才是居住成员各自的需求。例如分别有哪些家人同住、家人的年龄等基础信息,家人可以各自罗列生活习惯和需求,写下希望在家实现的功能。将清单整理起来,查漏补缺,再对着房子来分类。梳理出能实现的、需要想办法实现的,明确暂时无法实现的需求,提前思考替代方案,以免装修时再纠结。接下来对着需求来规划房间和功能,选择合适大小、位置的房间,重新审视哪个做客厅、哪些当卧室,哪些地方安排储物……做完这些,家的样子就清晰了。比如我家,既然客厅不用时常接待客人,不如围绕自家人的需求,用作全家人的「中心活动区」。从“5号工程”开始,就明确了我家「客厅中心化」的主张这个区域包含了厨房、餐厅、客厅和书房,只要不是各自回房睡觉,全家人基本都会在这个区域活动。做饭的人不用独自关在厨房里,一大家人也能围坐在圆桌前吃饭,平时还会一起写字、做手工,老人、孩子既能坐在这里看电视,也可以一起看书……动静分区,空间的利用率也高了。根据自家需求布局出的房子,住得舒服。因此我把「客厅中心化」、「厨房做C位」以及「阳台多功能」的主张,延伸到了之后的装修中,新家少走了好多弯路。做规划时不要一下子把房间填满,少要留20%的空间给未来的生活需求。早在布局“5号工程”儿童房时,这间“熊孩子活动室”一度是我的得意之作:它有效避免了我家客厅沦陷成熊孩子的游乐场。但在老大即将上学、老二刚刚会爬时,这间屋子明显力不从心了。因为未来太难把控了,我能想到的需求,只是未来的一小部分,而孩子的成长需求远比我预估的多得多。面对与日俱增的收纳需求、姐妹俩的成长需要,我不得不将儿童房进行了大改造。用一整面墙的收纳空间,加上可调节的桌椅、儿童床,才解决了燃眉之急。家和人都需要成长空间。因此装修规划时,留一些可以应对未来的活动空间与储物空间,入住后也别急着把家填满,会给自己免去不少麻烦。硬装、软装同样重要,不该有主次之分。但预算总是有限,大多数人很难一口气拿出足够的钱随便装。其实不必取舍,只要分配好缓急,装修就能all in。因为硬装不好拆改,钱是要先花的。比如厨房的插座数,我就后悔过:装少了!还有“5号工程”的地排水,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选墙排。这些都是要在硬装水电阶段花到位的钱,否则一旦后悔,想改都费劲。另一些不能将就的,是环保材料。乳胶漆、板材,尤其是安装定制家具、窗台石等打的胶,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买好的。至于软装,如果预算实在不够,可以先用平替满足基本需求。因为不管你前期买了什么,住上一两年,都会开始慢慢添东西、换好的。欧美除了少数大城市,几乎是地广人稀,因此有足够的房间来做收纳:衣帽间、洗衣房、家政间、杂物间……分区明确,用起来十分方便。